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在藏东南区利用核素示踪土壤再分布、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
来源:威廉希尔WilliamHill 发布日期:2022-08-07 浏览:
藏东南区是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,水蚀、风蚀、冻融侵蚀、耕作侵蚀和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壤侵蚀并存,使得该区域土壤保持效益难以被定量估算。针对这一科学问题,成都山地所苏正安副研究员和傅斌研究员团队利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定量估算了藏东南典型区具有代表性的长坡耕地、坡式梯田和草地土壤侵蚀速率。
研究发现,藏东南区土壤137Cs背景值较低。由于该区低降水和低温条件,草地土壤137Cs垂直扩散迁移程度较弱,一般集中分布在0~3 cm土层内;在耕地内,耕作混匀作用导致137Cs在0~18 cm 土层内均匀分布。耕作侵蚀是藏东南区坡式梯田内主要侵蚀形式;水蚀则是土壤从上部梯田向下部梯田迁移的主要动力,也是长坡耕地内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;过度放牧、风蚀和沟蚀是草地上主要侵蚀动力。研究还发现,该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面积浓度与137Cs的面积浓度空间分布格局之间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,且三者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(P <0.05)。
研究结果表明,137Cs核素示踪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定量估算该区的土壤侵蚀速率,而且可以用于示踪青藏高原东南部坡地土壤、有机碳和总氮的顺坡迁移过程。该研究有效地拓宽了137Cs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范围,解决了高寒山区多营力情况下土壤侵蚀速率难以被准确厘定的难题,阐明了坡地土壤碳氮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,为藏东南区农田、草地等生态系统的保土固碳服务功能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
该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(2019QZKK0307)和四川省科学技术项目(2022YFS0500)项目的资助。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TOP期刊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上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swcr.2022.05.001
图1藏东南区坡地土壤137Cs空间分布格局: 藏东南区坡地土壤137Cs与SOC的空间相关性:
(a)长坡耕地;(b)顺坡梯田;(c)草地 (a)长坡耕地,(b)顺坡梯田,(c)草地;
藏东南区坡地土壤137Cs与全N的空间相关性:
(d)长坡耕地,(e)顺坡梯田,(f)草地
来源:http://www.imde.cas.cn/yjld_2015/202208/t20220806_6497281.html